管城区人社局积极落实郑州市国家级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建设要求,锚定“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目标,打造“乐业小站”服务品牌,在全区建成 30 个“乐业小站”,结合社区楼院“微网格”,全面覆盖辖区12个街道。
在郑州市管城区街巷间,外卖骑手、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穿梭不息,他们既是城市服务的“摆渡人”,也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管城区人社局积极落实郑州市国家级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建设要求,锚定“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目标,打造“乐业小站”服务品牌,在全区建成 30 个“乐业小站”,结合社区楼院“微网格”,全面覆盖辖区12个街道。同时,聚焦新就业群体发展需求,以精细化、多元化服务破解老城区就业难与新就业群体精准服务不足问题,将就业创业服务延伸至基层末梢。
一、构建立体服务网络,夯实就业服务根基
西大街街道地处老城区核心商圈,物流、餐饮等业态密集,新就业群体高度集聚。随着新业态经济蓬勃发展,新就业群体面临从业环境差、保障不充分、职业发展迷茫等显著难题。管城区人社局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将“乐业小站”与社区“微网格”相结合,深度嵌入管城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综合服务中心,科学设置多功能服务区,提供求职招聘、政策咨询、职业指导、技能培训等“一站式”服务,推动就业服务与社区服务体系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家门口”特色的服务下沉典型样板。
依托郑州市数智服务信息系统,搭建“线上+线下”联动平台。线下建立企业用工需求台账与求职登记台账,通过常态化沟通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精准匹配;线上借助“乐业郑州”数智服务平台及微信小程序,实时更新发布岗位信息,实现居民“一键求职”、企业“一键用人”的高效对接。今年以来,全区“乐业小站”已举办专场招聘会38场,吸引700余家企业参与,发布岗位信息5268个,为人才供需两端搭建起便捷桥梁。
二、实施精准服务滴灌,满足多元就业需求
针对不同群体特点,推出“分类施策、按需供给”服务模式,促进重点群体“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乐业”。
结合新就业群体工作特性,定制化开设技能培训课程,打造“培训—赋能—就业”全链条服务,联合“新媒体与电商志愿者联盟”开设视频剪辑等课程,每月授课不少于两场;针对就业困难人员,设立“巧媳妇工坊”等特色载体,由社区专业力量现场教学,带动20余名困难人员通过技能培训实现再就业。
创新“错时服务、弹性就业”模式,破解特殊群体就业难题。开设弹性工时岗位专场招聘活动,为全职宝妈等群体量身推荐岗位,实现“顾家+创收”的双赢。截至目前,各站点已帮助363位重点群体实现就业,开展各类就业服务活动113场,以精准服务激活就业活力。
三、延伸暖心关爱触角,增强群体归属认同
管城区人社局以“乐业小站”为支点,构建全方位民生关爱体系,让新就业群体“身有所安、心有所归”。管城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综合服务中心内设置了24小时开放的零工驿站,配备自助求职机、冰箱、微波炉等设施,解决新就业群体“累了能歇脚、饭凉能加热”的基本需求。“充电”之余,新就业群体也可使用自助求职机筛选岗位信息、投递简历,寻找更加优质的工作岗位。
针对新就业群体法律意识较弱、权益保障不足等问题,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综合服务中心设置法律咨询台,常态化开展政策咨询、权益维护等宣传活动,广泛普及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提升新就业群体对自身权益的认识程度和依法维权能力,切实增强新就业群体的城市归属感和安全感。
四、深化治理融合赋能,实现服务治理双赢
“乐业小站”不仅是就业服务阵地,更成为新就业群体融入社区的“桥头堡”。创新“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推动小站从服务阵地升级为治理枢纽。将1200余名外卖骑手、快递员纳入“郑好办”网格系统,引导其化身“流动网格员”,通过“随手拍”“顺路帮”提供治理线索数百条,有效破解老城区治理难题,成为“服务赋能治理、治理反哺民生”的生动实践。
这种“服务赋能治理、治理反哺民生”的良性循环,让新就业群体从“服务对象”转变为“治理伙伴”,为城市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截至目前,全区完成新增城镇就业17368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231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691人,实现了就业服务与基层治理的协同发展。
下一步,管城区人社局将持续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优化“乐业小站”功能布局,深化就业服务与民生关爱、基层治理的融合创新,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提升服务效能,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就业服务,切实增强辖区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