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文昌航天发射场热浪翻涌,却盖不过2800余支参赛队伍的热情。在这场汇聚来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地区的4664名参赛学生同台竞技的2025年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总决赛中,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建兴路小学以黑马之姿杀出重围——5支参赛队斩获2项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当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原副总设计师刘晋特意在颁奖典礼上高声念出校名时,全场掌声如雷鸣炸响。
荣耀时刻:全国舞台上的高光亮相
在航天员杨利伟亲临的开幕式上,建兴学子们已展现出不凡气质。他们专注聆听中国航天人的奋斗故事,眼眸里跳动着与年龄不符的执着光芒。随后的展评环节,孩子们身着整齐校服,面对航天领域专家组成的评审团侃侃而谈:"我们的语音控制系统优化了3种指令算法""通过流体力学测试调整了整流罩角度"……过硬的专业阐述让评委频频点头。
当闭幕式进行到一等奖颁奖环节时,刘晋副总设计师突然停下流程:"特别要提到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建兴路小学——"这个打破惯例的点名,让看台上举着校旗的师生瞬间红了眼眶。
追梦之旅:从春芽到夏实的成长印记
翻开备赛日历,每一页都浸透着汗水。2月起,校园里就游走着怀抱航天模型的"追星少年":王圣允在寒风中测试火箭模型,鼻尖冻得通红仍坚持记录数据;胥迈为了0.1秒的语音响应提升,在机房调试到繁星满天;夏晨曦家的餐桌永远摊着设计图纸,连年夜饭都是在零件堆里吃的……
幕后英雄:师生共铸星辰梦想
这种执着在教师团队身上更显炽热。王治弈老师把办公室改造成了"24小时航天工坊",深夜还在为孩子们推演算法;王孟瑶老师独创的"模块化训练法",让复杂的技术分解成趣味关卡;黄瑞校长化身"最强陪练",连续三个月周末陪孩子们模拟答辩。"当看到孩子们在郑州市包揽8个一等奖时,我们就知道星辰大海不再是梦想。"牛学彬副校长回忆选拔赛场景时仍难掩激动。
从操场边初绽的草芽到文昌炙热的发射场,建兴师生用热爱和汗水在航天教育版图上刻下了管城印记。当问及未来计划时,正在调试新火箭模型的王圣允眼睛发亮:"我们要设计能真正飞向太空的作品!"这份少年豪情,或许就是中国航天最动人的星火。